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在练习“蹬转收”的一些个人体会,而本文将更加细致地探讨“收小臂”这一问题。回想过去,我在“收小臂”的练习上可谓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然而,直到训练中需要更大躯干功率时,我才逐渐意识到“主动收小臂”这一动作,实则是最大的障碍。经过不断的训练、学习以及与“基本功打卡群”中的球友们的交流,尤其是在一位默默奉献的前辈指点下,我做了一些总结。
首先,关于“主动收小臂”的“速成效应”,这一动作之所以盛行,主要在于其学习速度之快。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力量就能够制造出令人满意的力量和弧线,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业余爱好者的时间有限,这一方法尤为适用。然而,躯干的训练却因长期未被重视,前期练习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原因就在于并未尝到躯干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两者之间的选择上,主动收小臂显得更加诱人。解决方案是:我真心建议从“躯干零上肢”的练习入手,只有当我们亲自体验到躯干的优势时,才能深切意识到收小臂的功能在躯干的对比下显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其次,主动收小臂的“代偿效应”同样值得注意。我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躯干与上肢的配合应明确分工,躯干负责力量的输出,而上肢则负责顺板型的摩擦制造。然而,许多人却试图让上肢来替代躯干的角色,这样不仅让躯干感到冤屈,也削弱了躯干的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务必要找到“躯干顶住球”的感觉,从而顺利护送球出,这样才能避免上肢过早干预,形成“假躯干”;其次,虽然主动收小臂的练习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必须理解这一动作仅是一种在躯干力量不足时的调节手段,不能希望其全面替代躯干的作用。
展开剩余29%最后,收小臂本质上只是一个还原动作。或许有人会反驳:“国乒的录像中也有收小臂的动作啊。”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大家可以慢慢放映相关录像,一帧一帧地观察,便会发现这只是躯干惯性带动上肢回归顺板型后的自然动作,而并非是主动收小臂发力的结果。如果没有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交流探讨,共同进步。关于小臂的进一步理解,我将在后续中继续分享。这些仅仅是我个人在练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与批评。
发布于:福建省拉伯配资-散户如何用杠杆炒股-深圳股票配资公司-上海配资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